您好,欢迎来到敦煌去溜溜旅游包车网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

新闻中心 news center

以信仰守望敦煌 以信念奉献丝路—专访敦煌研究
* 来源 :未知    * 作者 : 司司    * 发表时间 : 2017-09-04 09:16    * 浏览 :
 

 

8月19日,“一带一路 昂扬在途”大型跨国文化交流活动车队抵达了古丝绸之路最璀璨的“明珠”——敦煌,“敦煌”二字即盛大辉煌的寓意,这两字足以彰显这里曾经显赫的过往,浓缩着古代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。尤其是敦煌莫高窟,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,而作为守护在这片土地坚守千年传承的人们,他们很多人的一生一世,都要固守在这荒漠里,作出终身的贡献。他们是如何在这里坚守下来,又将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国际大背景下,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走进了敦煌研究院,专访了院长王旭东。

 

 

新华网:王院长,都说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,那在古丝绸之路兴盛时代,敦煌在丝路上具体是有何重要地位?

王旭东:首先欢迎大家走进敦煌,敦煌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城镇,汉武帝开通西域后,敦煌更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商贸古城,敦煌地理位置特殊,南北都是高山、戈壁,只有这里有水域,中西来往都要在这里停留,因此也就决定了它的重要性。当年汉武帝在敦煌设置敦煌郡,设立玉门关、阳关,人们在此繁衍生息。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一定有文化。与此同时,中原文化、佛教文化、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,和我们的汉文化在这里汇聚、碰撞、交融,使得敦煌成为“华戎所交,一大都会”。人文荟萃,文化兴盛,在敦煌留下了的丰富文化遗产,尤其是敦煌莫高窟,更是多种文化不断交融的产物。在这里,我们能够看到来自欧洲的希腊元素,来自南亚的印度文明,以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艺术,与我们中原传统文化的碰撞、交流与融合。敦煌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背景下,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。

如今,敦煌文化的国际化,也就具备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这种文化基础。回望一千多年前,不同民族、不同宗教、不同文明,它们的交流是怎样进行的?这就给我们现在带来了很多的启示。尽管总体来讲,而今世界和平,但是局部的冲突、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必定使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,但在这碰撞的过程中,就需要我们找到共同点,拥有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和包容,互学互鉴。任何发展都是有基础的,文化的多元,中华文明的多元,任何东西的多元,最后汇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东西,这才是文化自信最主要的基石,同时还要尊重别人的文化,相互尊重,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,这是莫高窟带来的启示。

当然,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到文明的交流和碰撞,但能够像敦煌这样保护1000多年的文明是很难得的。所以今天的敦煌在新丝路的背景下,应该为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带来更优秀的文化产品。

新华网:现在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关注重点,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将在哪些方面促进人们对丝路历史、丝路文化、丝路精神的理解?

王旭东:敦煌研究院成立于1944年,是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,也是保护敦煌石窟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,经过70多年的发展,目前对于敦煌的文化遗产,我们形成“保护是基础,研究是核心,而弘扬和传承才是目的”的机制。对敦煌石窟进行研究,尤其是破解敦煌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价值所在,是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核心。因为只有研究越深入,保护才有价值,才能更好地传承,才能让这优秀的文化影响到更多人。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,不同于物质层面,我们必须要把优秀的文化、文明和今天的现实结合起来,传承下去,成为有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文化。

和文物对话只是我们工作的一小部分,弘扬优秀文化,支撑这个文化平台才是重心,这既是我们的重担,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。这些年参观莫高窟的游客急剧上升,让我看到文化的力量,也看到了希望。烈日炎炎的夏天,数以万计的游客愿意在莫高窟前耐心的排队、等候参观,所有游客参观后都赞叹石窟艺术,这就是敦煌文化的魅力。

在立足于丝绸之路的背景下,敦煌不仅要自身研究,还要建立国际化的平台,承担起一个“文化使者”的作用,敦煌这个平台是开放的,我们希望能汇聚其他国家、民族、宗教的学者和学术机构一起到这个平台来探讨、交流,“走出去,活起来”。目前,我们与法国、俄罗斯、美国、英国等都签订了协议,与吉尔吉斯斯坦、阿富汗、中东、哈萨克斯坦也在接洽当中。我们和英国建立了一系列全方位的合作,包括图书馆、博物馆合作等。同时,也在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国外年轻学者来关注、研究敦煌,用他们的语言、视角和文化背景来讲敦煌的故事,讲中国的故事,这样我们的文化传播才是有力量的,才是可持续的。从去年开始,伊朗、美国、日本的一些学生开始来敦煌进行一些相对长时间的学习研究,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,逐渐地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敦煌。

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得好,“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在世界”,我觉得不能狭隘的把敦煌学理解成中国自己的,它是世界的,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。我们需要国际学术界来共同研究敦煌,把敦煌放在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互鉴的大背景,把它放在当今世界现实环境中来研究,这样才能让它的价值挖掘得更透彻。只有更多人参与其中,才能真正推动敦煌文化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弘扬。敦煌只能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平台,作为一个点,去辐射整条丝绸之路,尤其是当我们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时候,更需要文化的承载。敦煌研究院定会竭尽所能,放眼世界,继续加强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,为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,做出一些自己应有的贡献。

新华网:我们看到,现在敦煌的旅游特别火,听说莫高窟的门票更是一票难求,一个月前就必须进行预订,那在这种背景下,如何平衡莫高窟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?

王旭东:文化遗产一定要让它走出去,但直到现在,最直接的方式还是通过游客,因为只有来到这里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她的魅力。敦煌从1979年开始对外旅游开放,1998年突破了游客量20万,2004年40万,2014年80万,2015年115万,2016年135万,2017年预计突破160万,明年一定会突破200万。游客量主要集中在7、8、9月份,假期最盛。之前我们定的合理承载量是一天6000人,这样能保证参观秩序正常,洞窟管理、温度、湿度正常,游客也很满意。但在7月后,游客剧增,远超过一天6000人,所以必须要提前预约买票。

作为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,我们提倡负责任的文化旅游:一是对文物负责;二是对游客负责,游客带着迫切的期待来,我们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,于是在今年7、8月,我们只能采取应急模式,一天人数限制在12000人,采取一天半旅游模式,所有游客在进窟前先观看两部数字电影再进窟。一来可以加深对莫高窟的了解,二来可以减少洞窟讲解时间,更大程度保护文物,缓减开放压力。

目前,我们也已在寻求解决方案,准备再建一个“莫高窟”,暂命名“莫高世界”,以在岩体开凿洞窟的形式,并借助数字技术复制“莫高窟”。同时,将丝路沿线国家的其他几个石窟纳入进来,可以让游客看到佛教的发展与传播的脉络,会更有意义。另外,我们也在研发更多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旅游产品,包括我们现在已完成了150个洞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,已有30个洞窟能在“数字敦煌”网站上免费三维立体呈现,其中的高清图像,比到洞窟现场借着手电筒光看得更加真切,还开发了一些文化创意产品,比如涂色书《一带一路画敦煌》,以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为蓝本,让参与者在一描一画中体会敦煌的文化艺术内涵。将来,更希望在对文化尊重的基础上,让文物“动”起来,让游客可以和古人对话,通过这种互动体验,吸引更多的年轻人,让人们了解更多的敦煌文化内涵,能让敦煌文化传播得更远。

新华网:当年,是什么机缘让您来到了敦煌研究院?长居塞外,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如何抵御清苦与孤独?

王旭东:说来特别巧合。我从小出生在甘肃农村,我们家乡那个地方非常缺水,所以我当时的梦想只有一个,就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,到了考大学的时候,我填写的所有志愿,从一本、二本到专科,全部都是水利专业,最后我如愿被兰州大学水文地理与地质工程专业录取。毕业后,我也直接毫不犹豫回到家乡搞水利了。后来,敦煌研究院搞石窟保护,需要我这个专业的人才,于是他们到兰州大学招人,老师向他们推荐了我。当年3月初我便来到了敦煌莫高窟,当时还没进窟,只感觉这里特别的安静,顿时有了好感。正式开始工作之后,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崖体稳定性研究,我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、彩塑的492个洞窟,但说实话,当时我对敦煌壁画没什么感觉,不知道是什么内容,也不觉得有什么时代特点。后来,自己阅读相关书籍,向同事们请教,才越来越觉得震撼,感觉这其中的学问太大了,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。之前别人对我说莫高窟的艺术多么伟大,到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了它的珍贵价值,我对敦煌文物才真正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。也由此,在之后的20多年,感觉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,看待事物也越来越谦逊,现在觉得我们对于敦煌对于莫高窟,所做的事情实在太微不足道了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,可能在外人眼里看来孤独和清苦,对于我们自己,感觉并不孤独。精神来自于内心,相信很多年轻人愿意来敦煌,一是找到一个工作,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二是因为喜欢敦煌,愿意去保护和研究它,所以自己选择的“孤独”并不孤独,自己选择的“清苦”并不清苦。现在我们是一个1000多人的大团队,每个人的工作都与敦煌研究院的愿景息息相关,并为此在付诸努力,他们充实快乐的在这个平台工作,是因为对这份工作对这种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,也就坚信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。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,我们就是希望能好好地去传播、弘扬这些文化,所以,我们并不孤独。对于我,则是努力去创造一个好的、创新的环境,让大家快乐热情的工作,不让他们失望。

新华网:2017年5月“国际博物馆日”,敦煌研究院成功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这对敦煌研究院的工作是否带来了一些改变?

王旭东:其实,我们应该要早一点申报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。博物馆承载的功能是收藏文物,还有研究、展示。我们之所以申报,就是希望能拓展我们的平台,变成国家一级博物馆,意味着不仅要继续做好保护和研究,还要更大程度地担负起文物展示及教育的使命。一直以来,我们有一系列的教育推广活动,包括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机关、进乡镇、进社区、进军营等内容,还相继在北京、山东、湖北、甘肃、吉林等地举办了“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”;从敦煌周边的社区、校园着手,让当地的居民来了解本地的文化遗产;淡季时还会举行演讲、征文、书画比赛等活动,逐步惠及敦煌周边地区的青少年;我们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还会走进校园,为大学生们开设讲座;同时在网上也开设公开课,主动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来传播,惠及更多的人。

我深切地感受到,现在的年轻人平时可能了解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,而很少了解像敦煌这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。只有让年轻人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,才能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。我们每一个中国人,只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才能拥有文化自信。这个使命,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去落实和执行。

新华网:敦煌研究院的远景目标是什么?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?

王旭东:我们希望将来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,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。目前全世界文化遗产符合全部六项标准的只有两个,一个是威尼斯,一个是莫高窟,因此我们希望汇聚全世界的力量,来更多地挖掘研究我们的敦煌学,也希望吸引一带一路上的国家、文化机构来交流、对话,让世界来研究中国,研究敦煌。目前国家和甘肃省对我们的支持都非常大,我们也希望紧紧抓住新丝路的机遇,多走出去,更加开放,明年我们就将去威尼斯进行展览和交流。

挑战有几方面:一是能力,新的机遇也就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,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努力,才能不辜负此重任;二是人才,石窟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作,需要各行各业的精英来一起通力合作,而非单一某个行业的专家,如何吸引并留住他们是一个最主要的挑战;三是胸怀,拥有接纳的胸怀,又如何能够利用这个资源去开放共享,让别人了解并利用这个资源,更好的将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神和内涵发扬出去;四是解决与游客之间的矛盾,采取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,加大保护力度,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价值,借助相应的技术来拓展展示的方式。

新华网:9月将要举办的2017丝绸之路(敦煌)文化博览会您希望能够给敦煌研究院带来些什么?

王旭东:对我们研究院而言,主要承载的是文化展示方面的重任,包括学术展示、论坛的开办、交流等,同时还要做好各项服务。其实这个压力比游客给我们的压力更大,面对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待,我们需要将正面的优秀的东西展示给向世界,更好的去传递和传承丝路精神,希望全社会与我们一起,共同努力。

新华网:最后,您对我们今年的车队活动有些什么样的寄予?

王旭东:你们的活动很有意义,已经坚持四年了,这一路上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,包括身体的、精神的、团队间的相互信任、团结等,以及这漫长的一路将要到不同的国家地域,你们能否以更超脱的意识去认识,将所思所想传递给国内的公众,不断地坚持走下去,这都是对于你们的挑战。任何一条道路都是曲折的,你们接触的都是高端的信息交流,通过快速传播的方式,把你们的所见所思所想展示给国人,其实也是一种信仰,只要有这种信念,就一定能坚守下去。相信你们一定会为跨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祝福你们一切顺利、平安、愉快!期待你们回来之后,能再次来到敦煌分享你们的丰硕成果!

(责任编辑:司司)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
旅游包车 Tour charter

本网站专门针对团体、散客拼团等提供敦煌旅游包车服务。

咨询/联系电话:
15293743241
18993743241
电子邮箱:
2273314243@qq.com
地址:
敦煌市北苑小区302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小司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刘师傅 旺旺客服为您服务旺旺客服

周边当地游Surrounding tourist

共同关注Common concer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