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敦煌去溜溜旅游包车网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

新闻中心 news center

敦煌遗书:记载中外文化交流的“活档案
* 来源 :未知    * 作者 : 主编    * 发表时间 : 2014-06-16 09:01    * 浏览 :
 

 新华社兰州6月14日电 带“胡”字的植物大多来自西域、晚唐时期就能通过白内障手术治疗失明……这些我们不太熟悉的“轶闻”来自我国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——敦煌遗书。专家认为,敦煌遗书上的有关记载,反映了敦煌地区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进程。

    敦煌遗书于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,其中包括大量宗教典籍、官私文书和非汉文文书等类别。遗书的年代上起十六国,下至北宋,时间跨度长达600多年,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、宗教、科技、贸易、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珍贵资料。

    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介绍,敦煌遗书记录了中外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进程,体现了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征,堪称记载中外文化交流的“活档案”。

    宗教多元化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之一。郑炳林说,晚唐五代时期,敦煌地区流行佛教、道教、摩尼教、景教和祆教等宗教,不同文明的交融使一种宗教容易受到世俗力量和其他宗教的影响,比如在这个时期,敦煌地区佛教僧人可以食肉喝酒,甚至可以从事商业经营。

    敦煌地区曾经是大月氏、乌孙、匈奴等多个古代民族的居住区,经过了不同政权更迭,这里成为了东西方文明和草原、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,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敦煌文化。从敦煌遗书的记载中,可以还原那个时代敦煌地区的一些社会生活面貌。

    郑炳林长期从事敦煌遗书的研究工作,他介绍说,不同文化的交流最直观地体现在饮食上。在敦煌文献中时常能看到一种被称为“胡饼”的食物,这种制作简单、便于携带、易于保存的食物极具胡风,有专家认为,“胡饼”就是今天新疆一带经常食用的食品——馕。

    “从敦煌文献中能看到很多胡食胡风,很显然胡食是随着西域少数民族进入敦煌地区而形成一种饮食风气,是敦煌地区胡化的一种表现。”郑炳林说,敦煌饮食文化的变化,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,又融合了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生活的习惯。

    敦煌地区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的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宗教、饮食等方面,还体现在居民构成、语言文字、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。据敦煌遗书记载,当时的粟特名医史再盈就是一名中西医的集大成者,受到当时敦煌权贵和普通百姓的欢迎。而且通过遗书中的相关记载,专家认为,当时的敦煌,一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甚至能做白内障手术,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。

    “可以说外来文明融合到了敦煌文化的各个方面,而在敦煌遗书中,我们能找到对这些文明融合的记载。”郑炳林说。

(责任编辑:yindacheng52)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
旅游包车 Tour charter

本网站专门针对团体、散客拼团等提供敦煌旅游包车服务。

咨询/联系电话:
15293743241
18993743241
电子邮箱:
2273314243@qq.com
地址:
敦煌市北苑小区302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小司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刘师傅 旺旺客服为您服务旺旺客服

周边当地游Surrounding tourist

共同关注Common concern